學生欺凌不是“同學之間的玩笑”。業(yè)內(nèi)人士指出,學生欺凌問題棘手且沉重,對于欺凌事件,要及時依據(jù)有關法律法規(guī),做出處理與跟進,應細化處理機制等相關條款,為校園撐起法律的保護傘。
“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?!痹诰W(wǎng)絡社交平臺,有網(wǎng)友在回憶遭受校園欺凌的帖子里如此寫道。
近年來,雖然中小學生欺凌行為的治理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,但時不時就躥上“熱搜”的校園欺凌事件仍然讓校園蒙塵、令輿論嘩然。
學生欺凌絕不是“同學之間的玩笑”。業(yè)內(nèi)人士指出,學生欺凌問題棘手且沉重,相關部門不能坐以待斃,更不能“選擇性失明”。法律界人士指出,對于欺凌事件,要及時依據(jù)有關法律法規(guī),做出處理與跟進,應細化處理機制等相關條款,為校園撐起法律的保護傘。
向校園欺凌“亮劍”
3月27日,河南濮陽某高中宿舍里,16歲的時某遭到7名學生圍毆、侮辱。4月14日,欺凌視頻經(jīng)網(wǎng)絡流出,引發(fā)輿論關注。警方介入調(diào)查后,3人被依法刑拘。濮陽市教育局對該校分管副校長給予停職處理。
“教化之本,出于學校?!毙@本該是最陽光、最安全的地方,但一些學校卻因發(fā)生校園欺凌被推上“熱搜”,視頻畫面更是令人揪心。
“有的地方學生欺凌事件仍時有發(fā)生,嚴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,引發(fā)社會廣泛關注,影響非常惡劣。”今年1月,教育部辦公廳印發(fā)《防范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》,要求全面排查欺凌事件。
《方案》明確,對實施欺凌的學生,情節(jié)輕微的,學校和家長要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和警示談話。情節(jié)較重的,學??山o予紀律處分,并邀請公安機關參與警示教育或予以訓誡。對實施暴力、情節(jié)嚴重、屢教不改的,應將其表現(xiàn)記入學生綜合素質(zhì)評價,必要時依法轉入專門學校就讀。涉嫌違法犯罪的,由公安機關、人民法院、人民檢察院依法處置。
記者梳理發(fā)現(xiàn),《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》《關于開展中小學生欺凌防治落實年行動的通知》等多個文件已對學生欺凌亮出“紅黃牌”;《未成年人保護法》首次對“學生欺凌”進行了定義并將于2021年6月1日起實施。
“善不可失,惡不可長?!睒I(yè)內(nèi)人士指出,如何準確認定學生欺凌,如何處置欺凌者成為防治學生欺凌工作中的難點和焦點,有必要將相關工作納入法制化和規(guī)范化的軌道。
“教育部已就《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(guī)定(征求意見稿)》公開征求意見。其中,對學生欺凌事件的認定和處置都做出了比較全面的規(guī)定,為防治工作提供了參考和標準?!北本┦芯┒悸蓭熓聞账蓭熚绦∑皆诮邮堋豆と巳請蟆酚浾卟稍L時表示。
舉證仍然是難點
根據(jù)《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(guī)定(征求意見稿)》,毆打、腳踢、掌摑、抓咬、推撞、拉扯等侵犯身體或者恐嚇威脅的行為;搶奪、強拿硬要或者故意毀壞他人財物;通過網(wǎng)絡或者其他信息傳播方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、散布謠言或者錯誤信息詆毀他人、惡意傳播他人隱私等五種行為均構成學生欺凌行為。
“學生欺凌侵犯了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權、人格尊嚴權等權利。被欺凌造成損傷,可以協(xié)商解決;如果協(xié)商不成,可提起訴訟,訴請人身損害賠償、精神損害賠償或財產(chǎn)損失賠償?!蔽绦∑浇榻B,如果欺凌者的行為構成犯罪,可追究刑事責任。
他指出,學生欺凌事件存在舉證難的問題,“如果欺凌方與受害方各執(zhí)一詞,在沒有更多證據(jù)的情況下,很難被定性為‘學生欺凌’。在實踐中,欺凌事件多以協(xié)商解決?!?/p>
中國裁判文書網(wǎng)公布的一則行政判決書顯示,在江蘇蘇州某小學就讀的白某,稱多次被同學王某毆打、凌辱。白某之父要求對事件是否屬于學生欺凌進行認定。判決書顯示,“經(jīng)學校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和校委會研究、討論,認為該事件尚不符合學生欺凌事件的界定,屬于‘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’?!?/p>
翁小平建議,要通過與涉事雙方及現(xiàn)場見證人談話、及時保留外傷認定資料等多種方式進行綜合舉證。此外,學??梢栽诒Wo好未成年人隱私的前提下,利用教室、樓道、操場等公共場所的攝像頭設備,幫助還原可能發(fā)生的欺凌事件的原貌。
“發(fā)生學生欺凌事件,如果教師和學校在監(jiān)管、處置過程中存在過失,造成嚴重后果的,需要承擔連帶的行政責任、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?!彼嵝?。
治“已病”與治“未病”
“經(jīng)常生活在否定的氛圍里,常常被批評、指責、體罰,或者被過度保護、溺愛等,都有可能導致孩子成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?!敝袊嗌倌暄芯恐行纳倌陜和芯克L、研究員孫宏艷在接受《工人日報》記者采訪時指出,未成年人出現(xiàn)的行為和心理問題,根源往往與家庭教育、學校環(huán)境等因素有關。
據(jù)報道,不少中學生曾經(jīng)歷過學生欺凌,一些欺凌事件發(fā)生得非常隱蔽。不少成年人甚至在網(wǎng)絡上發(fā)帖,回憶在中小學階段被辱罵、排擠、索要錢財?shù)脑庥?。對一些被欺凌者,傷痛可能變?yōu)閴趑|伴隨一生。欺凌者若不被制止,也容易走上錯誤的人生道路。
根據(jù)刑法規(guī)定,未滿14周歲或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、故意傷害但沒有致人重傷的,不構成犯罪。有觀點認為,學生欺凌更多的是適用行政處罰,震懾力不足。
有專家認為,處罰固然重要,但要從源頭解決學生欺凌問題,還需要家庭、學校、教育部門、司法機關等多方共防共治。
《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(guī)定(征求意見稿)》明確,對違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等嚴重欺凌行為,學校不得隱瞞,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、教育行政部門報告,并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。
“法律應治未病之病,要重視對學生欺凌事件的事前干預,通過行之有效的預防機制,將欺凌事件盡量減少。”翁小平指出,對于已經(jīng)發(fā)生的學生欺凌事件,要及時依據(jù)有關法律法規(guī),做出處置和跟進,“從法律的角度上看,欺凌行為的處理機制有待進一步細化,對家長后續(xù)的投訴意見要及時跟進和處理?!?/p>
他建議在中小學生中更多地開展普法宣傳,增強未成年人知法、懂法、守法的意識和能力,“對于惡性的學生欺凌事件,建議加大輿論監(jiān)督的力度。”
來源: 工人日報
本文為轉載,不代表微天津立場,僅供讀者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