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(3月14日)
又迎來一個重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
龍
抬
頭
想念美味的燜子嗎?
想念你的托尼老師嗎?
除了吃燜子、剪頭發(fā)
天津人今天還有哪些講究?
快來看看吧!
今天是農(nóng)歷二月初二。傳說經(jīng)過冬眠的龍,到了這一天就被春雷驚醒,沉睡中抬頭而起,故稱“龍?zhí)ь^”,而到了“龍?zhí)ь^”也才算真正過完了春節(jié)。民諺說:“二月二,龍?zhí)ь^;大倉滿,小倉流。”人們祈望龍?zhí)ь^興云作雨、滋潤萬物。
這一天的民俗全部圍繞“龍”展開,天津人講究剪頭發(fā)抬龍頭、吃燜子煎龍鱗。
宋朝已有“二月二”
據(jù)南開大學(xué)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華教授介紹,根據(jù)現(xiàn)存的文獻記載,在唐宋年間人們就已經(jīng)開始在二月初二進行一些民俗活動。當時民間的民俗活動多以踏青、郊游等為主。出了正月,春天馬上就要來了,民俗活動也是對春回大地、萬物復(fù)蘇的美好祝愿。
根據(jù)記載,在宋代,二月初二被命名為“挑菜節(jié)”“踏青節(jié)”,在北方逐漸形成拉野菜等習俗,南方則是行祭祀之禮,燒紙錢放鞭炮等習俗。
元代之后,在北方一些地方志的記載中,這天被改名為“龍頭節(jié)”。取名“龍頭”二字來源于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。在農(nóng)業(yè)社會中,龍是主風雨的神仙,民間希望在春天到來之時,以龍這種形象來期盼新一年的風調(diào)雨順?!褒堫^節(jié)”在民間也逐漸被改成更具形象意義的“龍?zhí)ь^”。取龍?zhí)ь^之意,希望龍從冬天蘇醒,把恩澤雨露降于大地。
那么,為什么不是“二月一”或“二月三”呢?民俗專家解釋說,這和我們民俗中喜歡雙數(shù)有關(guān)。在中國古代,尤其是秦漢及其以前,凡像一月一、二月二、三月三之類的“重日”多被認為是天地交感、天人相通的日子。因而,在這樣的日子里人們就需多做祈福、祭祀或是紀念活動,以求得幸福、安康和吉祥。
天津人“二月二”很講究
對于“二月二”,天津的民俗活動有:“引龍回,進家宅;祛百病,敲炕沿;吃燜子,炒合菜;剃龍頭,福氣來;忌針線,挺泰嗐;合家歡樂慶新春,接回出閣的姑奶奶。”
一
引龍回
關(guān)于天津在二月二的民俗活動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的《天津衛(wèi)志》中。《天津衛(wèi)志》中記述,每當農(nóng)歷二月二這一天,家家戶戶都要“引龍”。所謂引龍就是以河邊或者水井旁邊為起點,用谷糠撒在行進的路上,一直撒到家門口。這么做就是希望能夠把龍一路引回家,讓龍能庇佑一家人風調(diào)雨順。
二
畫“糧倉”
天津農(nóng)村還流傳著“二月二,龍?zhí)ь^,大倉滿,小倉流”的民諺。舊時,農(nóng)民在“二月二”早晨,好在打谷場或院子里用谷糠畫“糧倉”,先畫出尖尖的倉頂,再畫個鼓鼓的倉肚,然后畫倉門,在倉門外再畫個梯子形狀,畫好后抓些五谷雜糧放在“糧倉”里,然后在上邊蓋上木板或席子,以防雞、鳥覓食,祈求新的一年里龍王保佑,五谷豐登,糧倉滿囤。
三
齊呼龍?zhí)ь^
在大沽口海邊的漁民,到了二月初二,不分男女老少,都集中在大沽白龍廟,舉辦白龍會。身強力壯的漁民們在鼓樂及喝彩聲中,把一條幾丈長的白色巨龍耍起來,然后男女老少齊喊“龍?zhí)ь^”,相傳這時渤海龍王最小的兒子小白龍便抬起龍頭和他想念的鄉(xiāng)親們見上一面。
四
接“姑奶奶”
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“姑奶奶”,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,故有“二月二接寶貝兒”之說。正月里“姑奶奶”是不能住在娘家的,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,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,特別是新婚不久的“姑奶奶”。但到了二月初二,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,住上幾天或半個月,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,比較勞累,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;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,又要忙碌了,所以要犒勞犒勞她。
五
照房梁
老天津風俗,俗話說“二月二,照房梁,蝎子蜈蚣無處藏”, 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,如”二月二,龍?zhí)ь^,蝎子、蜈蚣不露頭。”各家要在這天驅(qū)除害蟲,點著蠟燭,照著房梁和墻壁驅(qū)除蝎子、蜈蚣等,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掉。
六
剃龍頭
二月二“龍?zhí)ь^”,這是天津人剃頭的日子,因舊俗中有一說:“正月不剃頭,正月剃頭死舅舅”。這種說法,實際上是勸人在春節(jié)前把個人衛(wèi)生做好,不要等到正月。而且過去剃頭的師傅許多是寶坁人,一年忙到頭,得趕回老家過大年。
“二月二剃龍頭,一年都有精神頭”,借龍?zhí)ь^這一吉時,保佑孩子健康成長,長大后出人頭地;大人理發(fā),辭舊迎新,希望帶來好運。因此,每逢二月初二這一天,家家理發(fā)店都是顧客盈門,生意興隆。
七
吃燜子
除了剃頭剪發(fā),二月初二還是一個美食節(jié)令,全國各地民俗吃食多帶個“龍”字,比如吃餃子叫吃“龍耳”,吃米飯叫吃“龍子”,吃面條叫食“龍須”,吃油糕叫吃“龍膽”,吃餛飩叫吃“龍眼”,吃燒餅叫“吃龍舌頭”,吃饅頭叫“吃龍蛋”等。吃煎燜子的習俗尤其在咱天津流行,寓意“煎龍麟”。
“吃龍鱗”實際上是和“引龍”連在一起的?!巴ㄟ^‘引龍’,老百姓覺得已經(jīng)把龍引回家,而‘吃龍鱗’意義就是引回家的龍現(xiàn)身了,吃掉它身上掉下的龍鱗,也是取希望得到龍身上的福瑞之意?!?/p>
有人就問了:
我在外地也吃過燜子?。?/p>
大連的三鮮燜子
河北的燜子燴菜
河南禹州的蒜薹炒燜子
……
那天津燜子和外地燜子到底有嘛區(qū)別?
“
天津人常做的是煎燜子,外地多是炒燜子,天津煎燜子得用平底鍋,慢火煎到雙面微現(xiàn)焦黃,最好能煎出嘎來,這一口咬下去那個爽??!
”
但要說到最地道的吃法,還要數(shù)燜子配著烙餅,就著炒雞蛋和合菜吃,新烙的餅卷上剛出鍋熱乎兒的燜子,就著現(xiàn)炒的炒雞蛋和口感豐富的豆芽菜、肉絲、韭菜、粉條……唇齒留香,那份滿足真的無法用語言形容!
民俗專家說,燜子有涼粉一樣的“涼性”。將近早春,人體里陽氣萌動,又時有春寒,燜子煎熱了吃,涼熱兼顧,跟節(jié)令配合非常得當,盡現(xiàn)中國飲食的養(yǎng)生之功。
現(xiàn)在疫情尚未結(jié)束
為了避免扎堆排隊
廣播君就不給大家推薦燜子的小吃店了
相信已經(jīng)學(xué)會煎餅果子和鍋巴菜的
各位小當家
在家里也可以自己做出美味燜子
方法在這里
不妨一試
燜子的做法
主料:
燜子2斤
配料:
油2兩、麻醬3兩、蒜2頭、食鹽4克
做法:
1、把燜子切成2-3厘米見方的小塊,放入涼水中泡半小時,撈出燜子備用。
2、鍋內(nèi)倒入油,油不用太多,就和炒雞蛋一樣多。
3、開大火,等油很熱了放入切好的燜子塊,能平鋪滿鍋底就行,所有悶子需要分幾次煎完。
4、不要頻繁翻動,一直等到燜子底下出現(xiàn)黃嘎后翻動,再煎另一面。
5、煎好后盛入盤中,剩下的燜子都這樣煎。
6、加水和鹽把麻將調(diào)好,蒜搗成蒜泥備用。
7、將盛好的燜子倒上調(diào)好的麻將、蒜泥攪拌好,加上大餅就可以吃了。
提示:燜子要煎到有鍋巴才好吃。燜子不容易入味,所以味汁要調(diào)的味重一些。
今天,
去剪頭發(fā)嗎?
你家吃燜子不?
綜合:天津廣播 新華網(wǎng) 天津美食 百度經(jīng)驗等
本文為轉(zhuǎn)載,不代表微天津立場,僅供讀者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