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(12月21日)18時02分
我們將迎來“冬至”節(jié)氣
從這一天起開始進入“數(shù)九寒天”
俗稱“進九”
冬至是冬季的第4個節(jié)氣
“冬至”過后
北半球的白晝逐步變長
夜晚漸漸縮短
今年冬至
還將出現(xiàn)近400年來的天文奇觀
12月21日
“土木相合”罕見天象將現(xiàn)身天宇
這是兩顆行星
近400年來最接近的一次
今天錯過再等60年
中國天文學會會員、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,發(fā)生在12月21日這次的“土木相合”,觀測條件非常好,感興趣的公眾可以在日落后的一段時間內(nèi)觀測。屆時,土星和木星這兩顆大行星幾乎“挨”在一起,上演“星星相吸”的精彩好戲。
“土木相合”平均20年一遇,但像這次角距離如此之近的“同框”現(xiàn)象,實屬罕見,堪稱一次“大合”。這次“大合”是自1623年7月17日以來最接近的一次,下次再這么近的“大合”就要等到2080年3月15日了。
數(shù)九寒天到來
“冬至”為一年中陰陽轉(zhuǎn)換的關鍵時刻,陰氣衰,陽氣起,地下的泉水開始萌動,是冬去春來的標志。但在天文意義上,“冬至”卻表示嚴冬應時而至。
進入冬至節(jié)氣,“數(shù)九寒天”也將正式開始,這意味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(jié)到了。數(shù)九又稱冬九九,從冬至當天起,以九天為一個單位,謂之“九”。從“一九”數(shù)到“九九”,春天就來了。
從“冬至”開始,北半球地面散失的熱量要比吸收的熱量多,到“三九”前后,地面積蓄的熱量降至最少,天氣最冷,所以有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”和“冷在三九”之說。
今冬
2020年12月21日 進九
2021年1月8日 進入最冷的“三九”
2021年3月12日 出九
冬至天氣
隨著冬至到來,冷空氣也接踵而至。預報顯示23-24日和26日,天津有兩次較強冷空氣過程。
具體預報
12月21日 星期一
白天到夜間:晴間多云
微風,4到-3度。
12月22日 星期二
白天到夜間:晴轉(zhuǎn)多云
微風,5到-2度。
12月23日 星期三
白天到夜間:多云轉(zhuǎn)晴
北風3-4級轉(zhuǎn)4-5級陣風6級,5到-5度。
12月24日 星期四
白天到夜間:晴間多云
北風到西北風3-4級轉(zhuǎn)微風,2到-5度。
12月25日 星期五
白天到夜間:晴間多云
微風,3到-5度。
12月26日 星期六
白天到夜間:晴轉(zhuǎn)多云
微風,3到-4度。
冬至三侯
冬至有三候
一候蚯蚓結
土中的蚯蚓蜷縮著身體
靜候溫度慢慢回升
生命
堅韌又頑強
二候糜角解
雄麋鹿骨化的老角開始脫落
隨之又長出新的犄
褪下昔日風霜
誕出明日希望
三候水泉動
冰封的水面下
泉水仍然流動不息
靜謐與靈動
在這里交融
冬至習俗
吃餃子
對北方人來說
是冬至這天必不可少的習俗
但你知道為什么要吃餃子嗎?
據(jù)稱冬至吃餃子
是為紀念“醫(yī)圣”張仲景
所以
至今人們?nèi)杂?/p>
“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”的民謠
對吃很有講究的天津人來說
冬至的這頓餃子
還有很多講究
倭瓜餃子是天津老例兒
在食俗方面,《天津衛(wèi)志》和《天津縣志》對冬至都有“食餛飩,繪消寒圖”的記載。而在民間,特別是河東水西“老天津衛(wèi)”聚居地,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。百姓常于夏秋之際,買來倭瓜,置窗臺上,經(jīng)過數(shù)月放置瀝去水分,倭瓜充分糖化,此時做成餃子餡,其味甜軟香鮮。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,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,蘸著蒜泥老醋吃,別有一番滋味。還有不少天津百姓在冬至日要吃“冬至面”“包餛飩”,故有民諺云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長一線”“吃了倭瓜餃,不凍手和腳”“喝了冬至餛飩皮,不凍鼻尖耳朵垂兒”。
羊肉餃子有傳統(tǒng)
冬至這一天,天津人沿襲著吃羊肉餡餃子的傳統(tǒng)。1890年就在“三岔口”開始經(jīng)營餃子生意的白記餃子館距今已經(jīng)125年的歷史了,西葫羊肉水餃的制作工藝如今也成為區(qū)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
吃湯圓
冬至吃湯圓又叫“冬至團”。湯圓可以用來祭祖,也可用于互贈親朋。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、花糕和糯米粉圓子,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。
祭祖
不少地方有冬至祭祖的習俗,同時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(jié)。此外,古時還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,時至今日在一些地區(qū)仍然流行。
九九消寒
“冬至”一到,開始數(shù)“九”。在古代,文人墨客喜歡搞消寒活動,擇一“九”日,相約九人飲酒,席上用九碟九碗,成桌者用“花九件”席,以取九九消寒之意。
冬至進補
民間認為
氣始于冬至
所以此時為養(yǎng)生最佳時機
冬至補一補,一年精氣足
進補時應注意“養(yǎng)腎防寒”,多吃些溫補助陽、強腎壯骨、養(yǎng)陰益氣的食物,如羊肉、山藥、蓮子、大棗等,以增加熱量。
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,中醫(yī)分為幾大類:
溫補類食物
如雞,羊肉,牛肉,鯽魚等,可配枸杞、馬蹄、甘蔗等同煮,具有一定的養(yǎng)陰功效。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,容易上火。
平補類食物
如蓮子、芡實、苡仁、赤豆、大棗、燕窩、銀耳、豬肝等,這些食物既無偏寒、偏溫的特性,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。
滋補類食物
具有滋陰益腎、填精補髓的功效。主要有:木耳、黑棗、芝麻、黑豆、豬脊、海參、甲魚、鮑魚等。
建議
天寒地凍,首選溫補類食物。吃飯的時候宜少量多餐,以保證所需營養(yǎng)又不傷脾胃。應注意“三多三少”,即蛋白質(zhì)、維生素、纖維素多;糖類、脂肪、鹽少。食宜溫熱熟飲,多吃堅果類食物,可御寒、補腎健腦、強身健體。
冬至養(yǎng)生
為適應寒冬“萬物休整,陽氣內(nèi)藏”的規(guī)律,宜遵循“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”的原則,以養(yǎng)精蓄銳。午休后陽氣旺盛,是運動養(yǎng)生最佳時刻,但強度要適中,以微微出汗為原則?!岸痢别B(yǎng)生,重在養(yǎng)心,要安身靜體,樂觀暢達,不為瑣事勞心傷神,以防早衰,保持旺盛精力,方可益壽延年。
春生冬至
白晝的時光將悄然變長
春生冬至
生靈萬物正蓄勢待發(fā)
繁花似錦的春天
就在不遠的前方
編輯 | 馬瑞 陳彤
綜合 | 新華社 央視新聞 人民日報 共產(chǎn)黨員 生命時報 荔枝新聞等
本文為轉(zhuǎn)載,不代表微天津立場,僅供讀者參考。